作者 / 一名前后端全栈工程师对“AI驱动开发”趋势的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


引言:编程,正在从“技能”转变为“表达方式”

曾经,编程是一种手艺;后来,它是一种工程;而如今,我们正逐渐走入一个全新的阶段:

编程,正在变成一种自然语言的表达。

这个变化的代表,就是一个近年兴起的概念 —— 氛围编程(Ambient Programming)

在百度百科中,“氛围编程”被描述为:

“一种融合自然语言输入、代码生成与场景化反馈的编程范式,其核心是让开发者在自然、连贯的交互氛围中完成复杂系统构建。”

听起来像是幻想,但这并非空穴来风。

从 GitHub Copilot 到 ChatGPT,从 DeepSeek-Coder 到各种 AI 原型生成器,从 Amis 到 LogicFlow,再到“橙武低代码”这样的平台开始预埋 AI 通道,我们正处在这个巨大转变的 前夜

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“氛围编程”背后的理念、当前全球技术栈中与之接近的实践案例,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路线图预测。


一、什么是氛围编程?它解决了什么问题?

1.1 概念精炼定义

氛围编程并不只是让 AI 帮你“写代码”,它是三种能力的融合:

能力模块 描述
自然语言意图识别 用户使用日常语言表达开发需求(如“我想做一个审批流程”)
智能组件组合生成 系统根据语义自动生成代码、页面、流程等
场景化反馈与再编辑 用户可以即时修改、插入、反馈,系统在“上下文”中理解并重构

换句话说,它不是一次性生成代码,而是在一个“可以对话、可协商”的系统中,完成一个复杂应用系统的构建。

1.2 氛围编程想解决的“痛点”有哪些?

  • 减少上下文切换:传统开发要在 IDE、数据库、流程建模器、部署系统间来回切换,极其割裂;

  • 压缩沟通成本:产品经理和开发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总有偏差,氛围编程让“人说话→系统响应”成为主流程;

  • 降低准入门槛: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 Java + Vue + SQL + Redis 的组合,而自然语言是最通用的接口;

  • 消除重复劳动:CRUD、表单绑定、接口封装、权限控制,这些内容高度模板化,理应交给 AI 处理。


二、氛围编程的实现路径:从工具到生态

要实现真正的氛围编程,离不开 多层次系统配合,目前已有一些方向出现突破:

2.1 AI 大模型:语言理解的基础

当前主流模型对氛围编程的支持能力如下:

模型 优势 劣势
ChatGPT-4o 表达理解强、能理解代码上下文、多轮对话体验好 对复杂项目结构理解有限
DeepSeek-Coder 强大代码补全能力,支持多文件结构生成 对业务语义掌握还需提升
Yi Large / Moonshot / Claude 3 多语言适配、文档生成能力强 工程上下文记忆能力有待提升

它们构成了“意图转译→代码构建”的第一跳,但还远远不足以支撑“系统级构建”。


2.2 平台级协同:以低代码为容器

在实际落地中,低代码平台成为氛围编程的最佳载体。为什么?

因为:

  • 数据结构 → 页面结构 → 业务流程 → API 联动 → 权限控制 → 模型部署
    是一个完整业务开发路径,而低代码平台天然已封装了这条链路。

  • 开发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点进入 —— 表结构、页面配置、流程逻辑,AI 只需负责“补全”。

  • 可视化组件与语义驱动可以高度整合。

典型案例包括:

  • 橙武低代码:开放建表 SQL、Amis 页面 JSON、LogicFlow 流程 JSON 导入,同时预埋 AI 接入通道;

  • Retool / AppSmith / Budibase:通过组件拼装与数据库绑定生成企业内部应用,但 AI 接入仍局限于提示生成级;

  • 百度 Amis + LogicFlow 组合:极具生态性,但尚未形成统一入口。

结论:当前最可行的氛围编程路径是“AI + 低代码平台”的混合范式,形成“人说话,平台完成”的闭环。


三、当前发展阶段评估:氛围编程离我们还有多远?

根据我的观察与实测,目前氛围编程的发展大致处于以下阶段:

阶段 状态 典型特征
0.0 阶段 AI 辅助写代码 Copilot / ChatGPT 生成函数片段
1.0 阶段 AI 驱动页面 / 数据生成 DeepSeek-Coder 生成表单、后端接口
2.0 阶段 意图驱动业务系统搭建 橙武类平台结合 AI 生成表结构 + Amis + 流程配置
3.0 阶段 语义闭环系统搭建 多轮对话中构建完整系统,具备自迭代能力
4.0 阶段 多模态氛围编程 语音、图像、手势、意图联动协作生成系统

当前我们大致处于 1.5 ~ 2.0 阶段之间,部分平台已经具备“闭环雏形”,但仍依赖用户有一定的结构思维与系统经验。


四、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预测(2025-2030)

我们大胆预测一下未来氛围编程的五个关键变化方向:

4.1 从“写代码”变为“组装系统”

未来工程师将更像系统设计师:

  • AI 会根据你说的“我想做个报销系统”,自动推导出:费用类型字段、审批流程、权限角色;

  • 工程师只需微调边界与细节,整体逻辑由平台搭建。

这将颠覆原有软件公司内部的“功能开发→提测→上线”的流程。


4.2 多模态输入成为常态

你不一定要用键盘打字:

  • 你可以对着麦克风说:“我想加个导出 Excel 的按钮”,平台立刻生成;

  • 你画个流程图或上传 Word 文件,AI 自动拆解成页面结构;

  • 甚至将 Figma UI 转为完整系统结构。

“编程”将变成一种“氛围式描述行为”。


4.3 从“个人开发”走向“组织级氛围协作”

氛围编程不是一个人用 AI 编程,而是整个团队与系统协作的结果:

  • 产品经理提需求;

  • AI 把需求翻译成工程构件草图;

  • 构件传递给开发者做结构优化;

  • 系统实时生成交互式原型和代码。

这会极大提升跨角色协同效率。


4.4 模型微调与私有化将成为基础设施

AI 大模型会从“通用助手”变成“懂你公司的私有模型”:

  • 理解你常用的业务术语;

  • 记住你们用的 ERP 结构;

  • 可以根据你公司的真实流程自动搭建页面与数据结构。

因此私有化部署、模型微调、向量数据库等将成为氛围编程的基础设施。


4.5 低代码平台将与 AI 模型深度融合

像“橙武低代码”这样的平台,将从“AI 生成页面”过渡到:

  • AI 驱动流程设计;

  • AI 驱动接口绑定;

  • AI 驱动版本管理与运维;

  • 最终形成“可生长式开发平台”。

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的“氛围开发环境”。


五、挑战与风险

当然,我们也必须看到以下几点现实挑战:

  • 上下文一致性问题:当前 AI 对大项目结构的连续性处理仍不够稳定;

  • 可维护性问题:自动生成的代码结构往往缺乏注释、语义化、规范化;

  • 安全边界模糊:AI 帮你生成流程的同时,也可能引入数据泄漏或权限错误;

  • 开发者认知偏差:不懂系统设计的人盲目用 AI,可能会生成“结构灾难”。

因此,氛围编程不是替代开发者,而是放大系统设计能力,需要“人类大脑”提供约束和伦理判断。


结语:氛围编程,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终极浪漫

我知道很多人还在犹豫:这是不是又一场“新瓶旧酒”的泡沫?

但我们不妨回忆一下:

  • 20 年前,没有人相信可视化拖拽能做出 ERP;

  • 10 年前,没有人相信 JavaScript 可以跑大型应用;

  • 5 年前,没有人相信 AI 能写出和人类一样的代码;

而今天,当我们在一个浏览器中、对着一个对话框,说出“我想做一个系统”时 —— 屏幕真的开始给我们反馈。

这不就是开发者一直以来追求的“思想即代码”吗?

氛围编程,也许不是终点。但它毫无疑问,是通往终点的路径之一。

Logo

更多推荐